近年来,围绕解决社区政务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临沭县积极探索,以社区减负增效、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为目标,采取培养全科社工、整合网络平台、实施标准化流程再造等措施,在全县城市社区全力构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新模式,实现社区服务场所亲情化、人员全能化、服务标准化、事项便民化、手段信息化和资源共享化。
培养全科社工变“专职专责”为“全科全责”
把社区工作服务能力作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的切入点,通过向社会公开考聘选聘的方式,为每个社区配备社区工作者均达到14人以上。协调医保、公安、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对全科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快速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社工人才队伍,变“专职专责”为“全科全责”。统一编印培训教材、工作实务手册,对常用政策要点及流程进行梳理汇总,进一步增加学习实效。同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社工通过全科社工考试后方可上岗服务,确保服务质量经得起居民检验。“全科服务”有效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少、效率低、力量下沉不足的问题,让社区工作者释放的力量投入到社区、进入到网格,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既优化了人力资源,又方便了群众办事,大大提升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整合服务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窗集办”
县里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对社区服务大厅进行了“小办公、大服务、亲情化、敞开式”改造提升,增设饮水休息区、书报阅览区、儿童娱乐区、便民工具区等功能区,使服务大厅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改变社区一站式大厅按条线设置服务窗口的布局,将原来的多个专业窗口调整为一个综合服务窗口,由全科社工无差别受理居民办事申请,让居民到社区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扇窗、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一窗受理”模式既压缩了办公空间,又拓展了服务空间,拉近了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的距离。同时,各社区结合居民需求和驻地资源设置各具特色的功能室,例如“爱阅读图书室”、“游泳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场所、专业的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特色服务需求。

强化数据支撑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
全面开展社区层级的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在山东省政务服务网进行事项定制,完善20余项功能,提供覆盖全县50项社区公共服务的办事入口和办事指南,线上线下同步为居民服务。整合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事项和社区专网业务系统,积极推动智慧社区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打造“全科+自助”社区服务新模式。依托县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开发“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手机APP,提供网购、缴费、医疗、养老、家政等智慧化服务,实现社区管理更方便、更快捷,服务更及时、更精准。

汇聚资源优势变“单打独斗”为“共建共治”
为发挥驻地单位资源优势,结合社区治理、居民需求,社区与驻地单位签订“双向服务协议”,积极开展公益事业联办,社会治安联防,环境卫生联护,文体活动联谊等共建共享共治项目,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实现社区与驻地单位双向共赢。
实施流程再造变“程序式管理”为“清单化服务”
对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明确每个服务事项的办理依据、受理单位、基本流程、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办理时限、咨询方式等内容,编制“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标准化手册。统一制定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来访接待、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规范服务的全过程。编印《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便民手册》,把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清单、服务内容汇编成册,发放到居民手中,为居民办事提供指引。完善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运行规则,明确一窗受理的工作流程;建立后台并联审核机制,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资料互认、并联服务。制定全科社工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来访接待、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制度,全过程规范全科社工服务。实施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帮办代办服务,为群众提供保姆式“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服务。

加大宣传推广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输出”
指导各社区统一制作便民服务站标志和综合窗口标牌,分别悬挂在居民服务大厅正门。在为民服务事项清单的基础上,各社区规范服务事项标准化办理流程,依托公示栏、服务卡、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公示。通过各网格微信服务群、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咨询和了解服务事项和办理流程。
通过“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探索,让社区服务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极大地压缩了业务受理时间,不但节约了居民办事的时间,同时还优化了社区人力资源,让全科社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实现了集群性、协同性、高效性全联通办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