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河东区九曲街道慧谷社区践行“用好邻里人、办好邻里事、重塑邻里情”的社区治理理念,通过挖掘自治骨干、搭建自治平台、优化自治机制,引导居民以和谐邻里关系“打底”来参与社区治理,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党建引领睦邻自治工作模式,为激发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内生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基本情况及背景
慧谷社区成立于2019年11月,位于临沂市河东区驻地九曲街道,占地面积3.9平方千米,社区共有4个居民小区118栋楼,入住4734户,人口10139人,主要为农村人口和非本地户籍人口,属商住城市社区。面对社区信息闭塞、人际关系疏远、自治主体意识薄弱等问题,2020年以来,慧谷社区探索实施了党建引领睦邻自治工作法,通过挖掘自治骨干、搭建自治平台、优化自治机制,引导居民以和谐邻里关系“打底”来参与社区治理,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用好用实邻里人。
一是建立组织“一张网”。为了精准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慧谷社区根据小区和楼栋分布,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三级网格治理体系,推动社区组织和工作触角“进楼入户”。明确楼宇党小组定期例会、信息逐级报告制度,定期摸排社情民意,建立楼宇民情日志工作台账,随时掌握动态信息。

二是配强楼长“带头人”。楼长作为基层组织链条的最后一环,在强化楼道一线自治、一线预警、一线调解、一线服务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慧谷社区按照“政治素质好、邻里关系好、协调能力好、党员优先”的“三好一优”标准,从退休干部、退役军人、自主创业青年等热心居民中选拔红色楼长54名,并在楼栋入口显眼位置设置公示牌,让居民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三是培育自治“楼小慧”。社区通过开展为民服务活动,深入发掘一批热心公共事务、有爱好特长的自治达人,赋予这些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一个非常有爱的称呼——楼小慧”,“楼”是楼栋的楼,“慧”是智慧的慧,通过这一称呼向居民传达“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解民忧”的治理理念。三年来,“楼小慧”队伍由最初的五名发展壮大到现在的以党员为骨干的“七队一团”:党员领航分队、楼长中坚分队、银龄先锋分队、俏阿姨分队、园丁文兴分队、正青春分队、红领巾分队和百业智囊团。
(二)搭建自治平台,办好邻里大小事。
一是摸清自治家底。为了精准掌握楼栋信息,慧谷社区梳理了三张清单。资源清单,主要是入户门厅和楼道等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资源、医生教师等专家型资源、热心居民等志愿服务资源;问题清单,围绕高空抛物、宠物便溺、楼道堆物等公共治理问题确定;需求清单,根据楼宇内居民年龄分布、爱好特长、诉求意愿等确定。让社区掌握了开展工作的“一手资料”,为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设自治阵地。利用资源清单,引导居民用好入户门厅、架空层等空间资源,打造“楼宇会客厅”,为居民说事议事、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鼓励居民捐献闲置家具、图书、绿植为会客厅“添砖加瓦”,让居民在阵地建设中站C位,不断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居民参与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开展议事协商。议事协商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明确了“问邻需、听邻愿、请邻议、帮邻办、由邻评”的15字议事流程,依托“楼宇会客厅”,创新“居民早餐会”“晚八点议事会”等民主议事形式,先后解决了楼道电动车飞线充电、旧楼改造、电动车棚建设等多个难题。化解问题清单,引导居民制定居民公约,选择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热心居民组建调解委员会,用自我管理的方式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一线。针对需求清单,不定期组织微心愿认领,常态化开展骨干联系走访,由楼长和党员户对楼栋内的独居老人、因病致困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联系,真正做到“知百家情,解百家意”。

(三)优化自治机制,下好治理“一盘棋”。
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推动睦邻自治工作常态长效离不开经费支撑,社区统筹为民服务经费和党组织运转经费,通过爱心人士捐赠成立了社区自治微积金,为居民开展各类睦邻自治活动提供资金扶持,让居民自治更有底气。
二是建立积分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社区建立“时间银行”积分管理制度,吸纳九州超市等20余家商家加入积分兑换体系,居民可以通过担任楼长、参加志愿活动获取积分,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相关生活物品,还可以兑换物业的有偿服务。
三是选树社区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区定期开展“最美楼小慧”评选活动,向自治骨干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寄发表扬信。5名楼长被评选为区级优秀楼长,“楼小慧”逐渐成为了社区里最受欢迎的人。
三、工作成效
(一)组织三级联动,社区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通过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的服务体系,推动组织体系向群众身边延伸,实现了末端覆盖,让群众及时感知到组织的声音和组织的温暖。选拔的红色楼长、发展的“楼小慧”队伍,不仅增强了社区治理力量,更涵盖到社区的各个角落,织就了社区治理“一张网”。

(二)和谐邻里关系,城市基层治理更有温度。通过居民之间资源交换和整合利用,弥补了社区服务的空白点,增进了邻里感情,培育了睦邻文化,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依靠“楼小慧”队伍,社区能够更及时了解居民信息,居民也能够及时将诉求反映到社区,推动居民个人诉求与组织管理信息的有效衔接,实现社区和居民“双向奔赴”。
(三)共享自治成果,群众参与意识更加强烈。社区通过组建群团组织、打造活动阵地、集体协商议事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居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由“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公共治理难题的解决、合理个性需求的满足让居民获得感更强,进而对社区工作更支持和理解,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也更加强烈。四、经验和启示
(一)推动公众参与是基层治理提质的必由之路。居民是基层治理和服务的对象,是基层治理的主体。面对城市社区“生人社会”现状,如何避免基层治理变为基层管理,就需要居民有效参与。党建引领睦邻自治,通过开展为民活动,增进邻里关系、挖掘培育治理达人,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到议事过程中,培育了特色邻里文化,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避免了“政府来买单、居民不买账”的治理窘境。

(二)搭建有效平台是动员居民参与的核心要素。基于日常生活场景的互助与互动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开始,社区在搭建居民参与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和参与能力,循序渐进增强社区共同行动能力。通过搭建自治平台去行政化、增睦邻情,让居民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拉家常、提建议、解难题,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醒了居民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三)凝聚共治合力是打通治理循环的不二法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需求诉求日趋多元化,持续提升基层组织资源整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化解“供需”矛盾、打通治理循环的“金钥匙”。党建引领睦邻自治利用三张清单,充分整合社区自身资源,打造自治阵地,把居民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建立的“七队一团”“楼小慧”队伍各自发挥自身特长,人人都能参与治理,人人都能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了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作用,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手上有资源、身边有队伍,成为了社区治理服务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