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大民生保障工程”,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实践“3+3+3”救助机制,打造“沂家亲”社会救助品牌,不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实现了由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的迈进,“温情沂水”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沂家亲”社会救助品牌被省民政厅评为2022年度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一、实施三项举措,构建全域覆盖的社会救助新格局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民政部门牵头抓总,乡村振兴、残联、医保、人社等多个部门各负其责,乡镇(街道)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乡镇间密切协作配合的“大救助”工作架构。今年以来,先后3次召开部门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凝聚工作合力,就低保扩围增效、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特殊困难群众救助一事一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坚持每月通过基层入户走访、部门间数据比对等多种方式,实施动态监测、即时调整,确保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有效提升了救助工作成效。目前,全县共有城乡低保3.6万人,特困人员4673人,低保边缘人口3510人,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59亿元。

高标准打造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地。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运营临沂市规模最大的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一处,现集中供养特困人员490人;积极争取卫健部门与驻地卫生院支持,在中心设立嵌入式卫生院分院,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医疗巡诊,解决医疗照护难题,将医疗、康复、养老融为一体,有效改善了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居住条件和服务质量,提高了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保障能力。另有113名精神障碍特困供养人员全部安置到专业治疗机构集中供养。

创推“沂家亲”救助服务二维码。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推出“沂家亲”社会救助服务二维码,群众可通过“二维码”查询社会救助政策和救助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内容,同时可通过二维码模块链接到“爱山东APP”申请救助,实现了“救助政策码上知、救助申请码上办、公示信息码上看”。截至目前,已有900余名困难群众通过“沂家亲”救助服务二维码成功申请救助,受到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进一步畅通拓展了困难群众求助和公众参与渠道,增强了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二、建立三个机制,形成协同高效的社会救助新模式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坚持“主动、及时、全面”原则,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精准、更高效、更全面。利用省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对预警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第一时间入户核查,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建立起“发现——办理——救助”闭环运行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已累计摸排困难群众3.2万户,救助困难群众3881人次。
建立协同办理机制。在设立社会救助科和副科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387个村(社区)全部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为困难群众提供申办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一站式服务,推进不同部门“碎片化”救助向“整体化”协作转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为解决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了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今年以来通过“绿色通道”,新纳入低保1542人,特困供养257人,临时救助2801人,转办其他部门事项46件。
建立急难救助机制。联合县财政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2019年4月建立了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规定3000元以下小额临时救助由乡镇(街道)审核审批,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乡镇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1877万元。对于急难型临时救助,落实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取消户籍地、居住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为困难群众就地及时纾难解困。今年以来已救助280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053.5万元。同时,对政府救助后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仍然较高的困难群众转介县慈善总会进行二次救助,共转介247人次,救助资金160.5万元。
三、汇聚三股力量,打造多元参与的社会救助新生态
社会力量共参与。创新打造“1+1+N”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网络体系。打造一个“公开募捐平台”,通过腾讯99公益日开展慈心一日捐争取配捐,2020年以来3398家企业和7万余名爱心人士累计捐款1.16亿元。打造一个“慈善公益圈”,向阳花助学中心、沂蒙义工协会等县管社会组织连续多年开展助学、助困、助老等活动,累计发放爱心款物1.08亿元、惠及52642人次。“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项目开展以来已服务3634人次。打造“N个爱心基金”。目前我县设有大病救助专项基金、“赛石·玉兰”助学基金、“天使基金”和三众·创新创业培训基金,基金总额达到5000万,分别用于困难群众大病再救助、奖励优秀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患者救助以及三众商学院公益培训等,累计支出675.7万元,受益群众7395人次。

专业社工聚力量。依托全县18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汇聚各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共同开展“暖伴夕阳”社工服务项目,助力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及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水平提升,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社工及照料护理人员分工合作,定期开展照料护理、巡访关爱、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服务,全县社工服务站社工已累计服务老年人5000余人次。

志愿服务暖民心。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全县1040个村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每周到40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中提供“四个一”志愿服务,即打扫一次卫生;料理一次家务;清洗一次衣服;帮助一次代购,满足服务对象最紧要、最迫切、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力提升了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全县社会救助服务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下步工作中,沂水民政将继续紧紧围绕省厅“1261”工作思路和市局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不断扩大各类困难群众社会救助覆盖面,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救助保障政策和实惠,为全省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沂水经验和沂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