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农村老年人1.78亿人,占老年人口的55.92%。农村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补齐养老服务发展短板,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基本情况
郯城县辖12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14个行政村,16个社区,801个自然村,总人口104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19.38万人,占比18.63 %。同时,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基数大。据统计,全县共有农村老年人约14.41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4.35%。目前,全县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共38处,其中,农村幸福院31处,社区覆盖率24.6%;农村(乡镇)养老机构7处,乡镇覆盖率58.3%。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必然带来农村养老服务的新现象、新问题,主要是城乡服务供给不平衡,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实际服务需求不足等问题。
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服务设施基础薄弱。由于资源的聚集效应,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少、质量不高。我县现有的农村服务设施类型和服务功能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例如,目前我县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仅有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两种类型,其中,农村幸福院仅能满足自理老年人日间的生活及照料、文化娱乐等基本服务,无法为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而养老服务机构只能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入住式的专业照护等服务,但基本不提供居家上门式的照护服务。

二是农村老年人基数大,独居老年人多。目前,因人口流动加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外出务工、经商、就学等向大城市或城镇聚集,造成很多老年人留守农村独自居住和生活,农村老年人独居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我县庙山镇仇村,总人口1024人,60岁以上老年人189人,独居老年人156人;高峰头镇蒲汪三村,总人口1260人,60岁以上老年人212人,独居老年人51人。

三是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积蓄较少,消费意识、意愿较弱,消费能力较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县的农村老年人普遍收入水平较低,甚至很多老年人基本无收入来源,个人积蓄少,无法靠自己养老,很多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都是由子女承担费用;同时,受传统节俭观念的影响,我县老年人普遍生活上较为节俭,消费意愿较低,消费意识不强。这些因素,一方面,造成部分农村养老机构入住人数少,入住率较低,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明显不足。例如,位于我县花园镇的某老年公寓设置养老床位93张,自2021年10月运营以来,目前仅收住老年人12人,入住率12.9%;位于庙山镇的某养护院设置床位120张,自2019年9月运营以来,目前收住老年人40人,入住率33.3%。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实际服务需求不足,这严重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热情。例如,我县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仅有7处,投资规模较小,服务设施和条件相对不高,服务内容主要是满足刚性需求,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更优质的服务。

三、下步打算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出台针对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农村助老食堂建设的相关政策,解决建设和运营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可依托现有的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开展以为老年人供餐为主要服务的助老食堂建设,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低偿的就餐服务,让老年人享受“一餐热饭”带来的服务。

二是完善农村社区居家服务网络。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试点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为居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助餐助洁等上门服务,解决无人照护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班,对失能老年人家庭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提升其护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强化基层共治共建。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并结合基层党建和志愿服务等工作,以养老服务设施为平台,开展农村养老互助和志愿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在互助养老中重归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精神上不再孤独,生活上有所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