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整合各类资源,聚焦阵地建设“全”、服务内容“暖”、救助方式“活”的“三字经”,推动慈善工作和政府救助衔接互补,逐步形成具有河东特色的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模式,擦亮“河家欢”慈善救助品牌,募捐善款在医疗、教育、救灾救济、一老一小扶助、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扮演“救生员”角色,为河东区改善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了巨大力量。
搭平台 慈善阵地建设“全”
一是健全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慈善工作网络,以区级慈善总会为核心,建成6个镇街慈善分会,327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实现全域覆盖。镇街以社工站为依托,社会工作者为支撑,联动各村(社区)、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慈善力量,共同参与“五社”联动下的慈善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党建引领、一网统筹、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全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500多支,发展注册志愿者8万多名,开展系列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公益活动1100余场,受益人群达12万人次。二是完善慈善事业监管机制。建立“党建引领、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运行机制,成立分管区级领导任组长的慈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民政、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慈善工作专班,将慈善组织登记认定、财务管理、慈善活动、慈善信用、慈善信息公开等纳入综合监管范畴,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以及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等方式保障监管机制运行到位,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式监管。三是创新慈善资金募集机制。以“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为原则,广泛宣传“慈善为本、善举为民”的慈善宗旨,弘扬“公益慈善、全民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创优募捐渠道,构建以全民“慈心一日捐”为引领,爱心企业慈善捐赠为基础,冠名基金、定向捐、小额捐等为补充,线上线下互动的捐赠模式。自2017年以来,累计筹集善款2200余万元,物资价值350余万元,全力打造“资源联动、孵化培育、能力建设、宣传倡导”的慈善发展格局。
建机制 慈善服务内容“暖”
一是“联盟化”统筹,推动慈善资源优化配置。以慈善总会为龙头,吸纳学雷锋志愿联合会、义工协会、明德志愿者联合会等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奥德集团、正直集团等爱心企业,共同成立慈善爱心组织联盟会,搭建慈善救助信息平台,强化大数据信息比对,实现社会救助需求信息和救助资源供给信息的有效衔接,为群众提供更全面、更精准、更有力的慈善救助,一方面让更多群众获得救助资源,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多头救助,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整合慈善力量,以小聚大,让特别困难的群众获得更多救助资源。慈善联盟会成立以来,救助帮扶困难群众增加20%。二是“项目化”运作,推动慈善服务精准滴灌。紧扣群众需求,围绕大病救助、扶老助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筹划归集民生项目,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实现精准发力、精细管理。开展“助老送服务”“助困送爱心”“助残送温暖”等活动,实施“适老化改造”“爱心洗衣房”“希望小屋”“助老食堂”“幸福家园”“圆梦助学”等慈善项目,推出“慰问演出”“爱心探访”“代购代售”“爱心助浴”“代送诊疗”等志愿服务,去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1000多次,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三是“多元化”参与,推动慈善力量攥指成拳。强化区、镇、村三级社工站阵地作用,筑牢三位一体的慈善救助平台,通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志愿团队融入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物质+服务”慈善救助工作,在助困救济的基础上,为救助对象提供温馨家访、温情陪伴、心理疏导、关爱互助、照料护理、康复训练等暖心服务,形成了“孤困儿童服务团”“爱心妈妈”“义工尖兵连”“护童工作室”等特色团队,叫响“河家欢”慈善救助品牌。近年来,慈善总会救助支出善款2113.38万元,爱心物资价值348.22万元,慈善类社会组织,捐赠爱心款物价值480多万元。
融发展 慈善救助方式“活”
一是丰富村级治理方式。深化“党建引领+慈善服务”基层治理新模式,以慈善为核心理念,以“积分制”为载体,在各村(社区)成立慈善美德积分超市,鼓励引导群众参与美在农家、志愿服务、文明创城、好人好事评比获得相应爱心积分,凭积分到慈善超市进行礼物兑换,进一步增强村(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河东区汤头街道沟南村200人参与慈善美德积分兑换,慈善物品价值达3万元,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助力民生项目建设。将慈善基金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补充,经全区慈善工作领导小组调研评估,召开专题会商讨评议通过后,有序使用慈善基金用于民生项目建设。近年来,全区慈善组织为疫情防控提供应急服务,累计捐献救助资金和防疫物资价值合计718万元;为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幸福家园建设,提升村(社区)基础设施,修补道路、沟渠,安装广场座椅等,共计投入720万元;为全区7000余名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贫边缘群众、低保特困老人、困境儿童等每人免费办理“临沂保”大病商业健康保险。三是创新慈善救助手段。采取送技术、送培训、送信息等非物质性的慈善救助形式,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整合电商平台、农校、孵化基地等资源,组建“手拉手 共致富”志愿服务团,累计组织就业培训3000余人次,实现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50人,脱贫人员务工就业1627人,不断增强困难群体的自我救助、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