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民政新闻>>县区信息>>正文
经验交流丨河东区民政局:创新实施“三化”工程 精准发力保障孤困儿童健康成长
2023-10-26 14:53   临沂市民政局网站 审核人:

一、健全三项机制,帮扶运作“规范化”

注重机制保障,在规范管理上精准发力,健全部门协同联动、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机制,激活帮扶工作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区级成立由民政、教育、卫健等15个部门单位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打造“九宫格”式协调配合工作机制,把孤困儿童关爱保障工作纳入《河东区“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凝聚多方力量构筑“政府助力、志愿团努力、学校发力、社会给力”的关爱帮扶孤困儿童格局。

二是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实现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选优配强镇街、村(社区)基层儿童工作力量,设立6名儿童督导员,179名儿童主任,从事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强化走访摸排,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孩子成长信息,定期更新一人一档信息库,今年共更新212名孤困儿童成长信息1237条。形成了覆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上下联通、运行顺畅、反应迅速的孤困儿童保护救助体系。

三是健全志愿帮扶动态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完成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注册并实行依法管理,成立6个镇街服务团分团,现有骨干成员65名,招募志愿者523名,志愿服务时长5万多小时。吸纳优秀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志愿服务团,今年新招募志愿者125名,同时建立劝退机制,对违反制度、责任心不到位的志愿者予以劝退。

二、凝聚三方力量,帮扶主体“多元化”

聚合帮扶力量,持续发挥政府单位、驻区企业和各级志愿者优势,凝聚关爱帮扶孤困儿童前行之力。 一是凝心落实兜底保障。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提高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年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重点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及助学走访资金436余万元,切实保障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为208名孤困儿童购买“护佑健康”孤困儿童大病保险,实施教育医疗保障和慈善项目帮扶20余次,组织为182名孤困儿童全面体检。

二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持续与驻区企业协调合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先后组织奥德城投、奥德置业、山东新港集团等20余家爱心企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10余次,共筹集爱心物资260余万元并全部发放到635名儿童手中。依托天使特教学校兜好1296名残障儿童康复教育,河东育杰学校、智星实验学校等学校集中养育全市247名孤困儿童,减免在校的所有费用。

三是“五老”等志愿者发挥余热。实施“五老”关爱孤困儿童工程,将全区100名有特长、身体好、有爱心的退休老同志分类组建志愿者小分队和“关爱工作团”,为40余名留守、孤困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生活救助、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关爱服务,陪伴孩子总时长达2400多小时。开展“希望小屋”关爱活动、“六一”孤困儿童志愿服务、“爱心妈妈”手牵手结对帮扶、“牵手关爱·感受城市”“青春护考 逐梦远航”“法治进校园”“沂法守护”等志愿活动100余场次,帮扶孤困儿童700余人次。

 三、打造三个课堂,帮扶内容“全面化”

 围绕传统红色文化、心理疏导辅导、职业技能培养等打造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堂,推动孤困儿童心灵心智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红色研学课堂。立足沂蒙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组建志愿者宣讲团,开办《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大讲堂6次,开设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课堂12次,立足沂蒙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开办传统文化课堂12次。以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为中心,实施青苗工程,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特训营、参观游览、培训等集体活动60余次,受益困境儿童1000余人次。

二是打造心理辅导课堂。建成义务教育学校心理咨询室58处,培育218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情感抚慰、爱心感化、思想引导等,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20余场,针对有严重自卑、偷盗打架等行为的孩子,举办特训营10余次,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把孩子的心“暖起来”。 

三是打造职业技能培训课堂。 依托天使国际学校和“如康家园”开设脑瘫、智障、自闭症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成立辅助性就业实践基地,实现边学边用边就业。育杰、智星等爱心学校设立“筑梦基金”和“工匠学屋”,针对品学兼优的孤困学生,通过“筑梦基金”免费培养直到大学毕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通过“工匠学屋”免费为孤困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学习培训,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并输送到定向培养单位就业,让他们掌握技术技能,为踏入社会顺利就业做准备。

 

 

关闭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