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邑县民政局围绕扶困助弱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成效显著,探索建立“金字塔”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得到了民政部的认可,并在有关媒体上进行了刊发推介。
一是创新“三主动”工作机制,强化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主动告知讲政策,推进应知尽知。印制宣传页、录制政策解读音频,在群众人员聚集地进行张贴、发放,借助村级广播站“大喇叭”循环播放,实现社会救助政策“抬头可见”、“用之既有”的效果,推动县、镇全面设立社会救助热线并向社会公开,实行专人值守,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主动发现兜住底,推进应保尽保。针对“申请未通过群体”“动态调整退出群体”“信访诉求群体”等重点群体开展遍访调查,提高“政策找人”效率,做到重点人群及时关注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有效救助到位。主动公开促和谐,推进应享尽享。强化民政领域救助福利资金公开公示,在村居长期公示救助对象姓名、保障人数、救助金额等,在政府官网长期公示社会救助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截止2023年9月底我县城乡低保在保人数27313人,较2022年底增长967人,城乡特困4030人,增长199人,临时救助1057 人,增长113人,低保家庭大学生救助36人,为2010年实施该政策以来救助人数最多的一次。我县的低保扩围工作在全市列第一名,是全市唯一进入全省前十的县。


二是探索社会救助新路径,实施按需施救提升服务水平。分类施策提高困难老年人的供养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料服务。目前已有2118名特困老人和2326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纳入了第三方服务,服务机构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料服务,还通过陪老年人聊天、赶大集、干农活等方式,给予老年人精神方面的关爱。对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安置普惠养老院,在第三季度召开的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我县特困精神障碍患者救助模式得到充分肯定,《平邑县创新开展特困精神障碍患者五位一体救助新模式》先进经验做法在会上印发交流学习。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为670户困难老年人实施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完善孤困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聘请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孤困儿童巡查探访工作,逐户入户进行走访,全面动态掌握孤困儿童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关爱服务。建立民政干部与孤困儿童的结对关爱制度,通过“周末家庭”“共度节假日”及不定期探访等方式,给孤困儿童“家”的温暖,既保障其衣食无忧,又关爱其身心健康成长,今年为15名孤儿发放“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助学金11.25万元。以社工站点建设为依托,深化“社工+志愿者+慈善”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本土化。为群众提供专业规范的社会工作服务,温水镇社工站在为老为小服务方面工作突出,被评为全省100个社会工作站示范点之一,省民政厅已于10月10日进行了公示。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营造扶困助弱的浓厚社会氛围。聚焦“一老一小”,统筹链接各类资源,形成“政府+志愿+慈善”的扶困助弱合力。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慈善资源、慈善项目,为困难群众纾难解困。今年以来实施的“安享家园”、“情暖夕阳”项目,已筹措并投入慈善资金140余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困难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惠及困难老年人近2800户。县民政局和县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了“三春晖”青少年儿童关爱项目,通过定向捐赠、冠名项目、冠名基金等方式,激发并强化社会各界关爱青少年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担当。通过慈善资源链接,为我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困难儿童争取到了“心连心”免费医疗救治项目,今年以来已有31名儿童得到免费医治。9月份以来,“三春晖”项目以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为项目实施的重点,多方筹措资金近50万元,实施了“圆梦行动”、“我的大学·爱在桂秋”、“浚采计划·英铭助学”等项目,为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置办生活学习用品,惠及困难学生80余人次,确保他们在人生新起点上不因家庭困难掉队。坚持管理和引导并重,组织志愿组织、个人积极参与到困难群众帮扶中来,志愿组织、个人通过出人、出财、出物、出智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帮扶活动,比如近期密集开展的一系列童心共享、同迎中秋、共庆国庆等敬老爱小志愿活动,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志愿力量的主动参与不仅成为党委政府社会救助工作的有益补充,也推动全县面上向善奉献的社会风气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