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东区高度重视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力度和诚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严从精从细落实兜底保障惠民政策,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一、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提升社会救助“凝聚力”
一是明晰标尺,做到容错纠错有章可循。2022年区民政局、区纪委联合出台《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社会救助容错纠错的实施办法(试行)》,从重要意义、适用主体范围、适用情形、不适用情形、认定程序和相关要求等方面,对社会救助容错免责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对故意和过失、因私和为公、违规和试错等区别对待、恰当处理,严明容错纠错纪律。科学、精准把握社会救助工作尽职情况,坚持容错与纠错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步实施,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鼓励保护创新、明晰容错界限、严肃追责问责。二是加大宣传,做好容错纠错政策解读。通过座谈交流、学习培训等方式,推动全区社会救助容错纠错宣传工作,让各镇街大胆使用,让民政领域党员干部职工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切实消除干事创业中的各种顾虑,鼓励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卸下包袱、迈开步子、甩开膀子,能够敢于尽责尽力、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作为,积极投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线,担当创新干事。三是强化执行,推动容错纠错全面铺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办法》制定后,区民政局协同区纪委派驻组,在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检查、线索初核中对符合容错纠错情形的,及时开展联合会商研判,同步启动容错纠错程序。2022年巡察期间,容错纠错3起2人,追回低保资金22571.2元,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强烈信号。《办法》出台打消了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思想顾虑,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今年以来,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175 人,保障特困供养对象 1184 人,新增低保70人、特困294人,实施临时救助35 人次,去年同期仅11人,增加218%,扩围增效明显。


二、健全人员管理机制,夯实社会救助“服务力”
一是定期培训,提升基层业务水平。坚持每年举行业务培训,对救助政策进行解读,同时开启社会救助“定制”服务,先“问需”再“施训”,针对收集的疑难问题一一解答,结合实例指导各镇街民政干部将政策要求渗透到具体工作,并围绕社会救助的主要风险点进行廉政警示教育,让基层工作人员常绷一根弦,牢固树立政策执行观念。今年共收集问题30余项,开展“宣传进镇街”6次,“进社区”16次,培训人员360余人次。二是充实力量,减轻基层工作压力。整合镇街社工站、公益性岗位、社区工作者等有效资源,在6个镇街配备民政协理员,辖区人口5万人以下的镇街配备1-2名,5万人以上的镇街配备2-3名,协助办理社会救助等民政事务,确保入户调查、审核审批、信息核查等工作正常开展。在村级依托政务服务“驿站办”,畅通社会救助“帮办+代办”驿站服务,创新社会救助工作便民方式,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三是畅通渠道,温情回应群众诉求。通过设置公众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救助热线等形式,畅通群众反映问题、寻求帮助渠道,规范热线值守及诉求处置流程,对群众通过12345、信访、热线等途径反映的问题线索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及时调查、处理、回应,杜绝推诿扯皮、态度冷横硬等不良作风,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质量。今年截至5月底,办理12345热线31件,较往年同期下降42%,办结满意率100%。


三、加强资金监管机制,筑牢社会救助“保障力”
一是出台系列政策,确保资金规范化。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监管办法》、《社会救助补助资金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部门、镇街职责,规范救助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保障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是建立联动机制,确保救助精准化。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人社、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沟通,共享大数据比对资源。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按照“镇街干部包片、村两委成员包村、网格员包户”的工作方式,发挥他们熟悉村情民情优势,完善困难群众摸排、走访、上报制度,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反馈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诉求,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今年新增低保45户70人,其中有17户26人,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核查及时主动发现,纳入低保保障范围。三是丰富监督方式,确保效果明显化。与区纪委监委、财政、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不定期对全区民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跟踪调查和审计监督,通过查阅资料、入户核查、电话抽查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并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今年已开展督导检查3次,抽查58户,发现资料不规范、照护不到位等问题8个,已立行立改全部到位。
四、完善信用保障机制,形成社会救助“诚信力”
一是加强社会救助诚信宣传。线上线下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澄清认识误区,引导公众关注、参与和支持社会救助工作,提高政策知晓率。开展“诚信课堂”,积极引导群众诚信申报,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弘扬正能量,营造全社会诚信氛围。二是加强社会救助诚信管理。事前新申请救助人员签订《诚信承诺和授权书》,明确若有虚报、隐瞒、伪造,除退回救助金外,自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事中镇街经办人员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息核查等方式,及时完成审核审批;事后及时准确公开有关事项,严格落实长期公示制度,确保群众看得到、听得懂、易获取、能监督、好参与,让提供虚假信息来骗取社会救助金的人员无处藏身。三是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政策。出台《河东区社会救助对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建立“书面告知-诚信申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救助信用管理机制,对于守信行为对象,视情给予一定期限的政策延退、重大节假日优先走访慰问、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等奖励。对于一般失信行为对象,通过教育引导、政策宣传等手段督促失信对象纠正其失信行为;对于严重失信对象,送达失信告知书,退回救助资金,并依法给予不同处罚。今年新增低保70人、特困294人,临时救助35人,全部完成“信用告知承诺书”签署,10人因就业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全区应保尽保、进退有序的社会救助工作局面进一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