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民政新闻>>县区信息>>正文
经验交流丨兰山区民政局:创新“三结合三覆盖”工作模式探索地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01-03 17:45   临沂市民政局网站 审核人:

临沂市兰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临沂市委、市政府驻地,辖4个街道、6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177万人。兰山区成立于1994年,建区时间虽晚,但历史悠久,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为鄅国国都、鲁国边城、楚国北疆、琅琊治所,是“书圣”王羲之、“至孝”王祥、书法家颜真卿、“笃圣”闵子骞的故里,出土《孙子兵法》的汉墓竹简博物馆亦坐落于此,有“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誉。近年来,我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之中要有历史有文化、要传承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认真贯彻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省厅“1261”工作思路,以“赓续地名文脉、赋能乡村振兴”为目标,立足辖区特色、先行先试,围绕命名设标、采集上图、挖掘历史、资源宣介、深化应用等重点任务,创新“三结合三覆盖”工作模式,不断推动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一是规范地名与构建机制相结合,推动地名标志设置全覆盖。构建地名管理协调机制。为实现辖区内地名的有序管理,使地名命名更名更加严格、规范,我区建立了由26个区直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区划地名专家库,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探索政府主导、民政主推、乡镇主责、村级主抓的地名服务管理模式。区级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统筹督促推进,并结合12345·兰山首发、政府网站留言,对出现争议的地名进行规范,指导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按照地名管理的要求,及时更新、完善地名标志设置,共规范命名农村道路100多条、增设地名标志200多块。构建地名传承保护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传承工作,赓续沂蒙地名文脉,我局积极联合文旅、党史、住建等部门,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其中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琅琊国、沂州府等地名已被纳入《临沂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构建地名长效服务机制。为全面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我局主动探索“第一书记+地名文化”工作模式,引导各村立足自身特点,创新地名标志设置形式,按照“突出中式特色、体现历史内涵、彰显时代风貌”的要求,打造美丽乡村“第一张名片”,实现村庄地名标志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及党群服务中心的有机融合,将地名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目前已在各村入口设立地名标志153处,其中“文脉·方舟绿城”“梦想枣园”“笃圣故里”“临沂后花园”等镇域地名文化均在地名标志上体现出来。同时新采集乡村道路、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500余处,并上传至高德、百度地图,确保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

二是挖掘内涵与保护传承相结合,推动地名文化建设全覆盖。深挖内涵,追本溯源。我区积极组织省内地名专家和临沂大学历史学院对银雀山汉墓、洗砚池晋墓、颜氏孝悌文化、防城故城遗址等文化古迹和王羲之、颜真卿等历史名人进行全面调研,编写了《兰山区历史文化通览》,该书系统收集地名历史故事、古地名来历、人文典故300余个,我区半程镇以地名志书、镇级历史沿革为基础编写了我区第一本镇级志书。建设场馆,保护传承。坚持在保护中传承的工作思路,全区共打造以地名历史文化展示室、地名记忆馆、村史馆、地名广场为主体的地名文化工程40余个,让地名文化走近群众、更接地气,目前已打造出方城镇华城村、金雀山街道东关社区等为代表的首批场所20多个,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室3000多平方米,收藏展品4000多件,全面展出古临沂风貌、各类名人轶事、历代出土文物展示、农耕文化、日用生活品展示、手工布艺、文化传承等内容。保留底韵,弘扬民俗。我区结合“家乡推介官”宣介活动,将地名文化元素和柳琴戏、弦子戏、靠山梆子相融合,组建“庄户剧团”30余家,打造出 “乐在基层”、“夕阳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弘扬了优秀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与地名文化相得益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是品牌培育与地名焕新相结合,推动地名产业融合全覆盖。“农产”双衔接,打造新品牌。各镇街道均开通像“枣园红”“银雀+”“文脉方舟绿城”等展现地名文化特色的视频号,借力“互联网+”,探索电商企业直播销售新模式,打造出一系列农业品牌:如“李官黄金桃”、“方城西瓜”、“方城大锅饼”、“方城沙窝地甜瓜”、“大官庄糖葫芦”、“小炒旺”等40多个特色农业品牌,实现优质农产品品牌全覆盖,其中“方城沙窝地甜瓜”已纳入山东省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名录,“方城西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设立各具特色的地名标志,实现了消费者、收购商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直接对接,同时我们引导14家社会组织组建志愿团队帮助汪沟、方城等6个镇农户推广农产品,《中华工商时报》刊登了我区方城镇商会《找准商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最优结合点》的典型做法,实现了地名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文旅”双融合,盘活新动能。2023年以来我区累计设置特色化旅游标识270余块,全方位建立地名管理和乡村服务引导体系。推动地名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枣园·黄河大集”、“义堂·板材之都”、“李官·桃花之乡”、“方城·瓜果之乡”、“半程·临沂后花园”等地名文旅品牌,开发“李官桃花专线”、“半程美丽乡村游”等5条乡村地名旅游线路,举办“齐鲁承韵,文脉方城”书画展、“靠山梆子文化节”、“村超”联赛、电音啤酒节等活动53场,并通过微信、抖音等直播平台进行广泛宣传,累计接待游客27万人次,综合接待收入2.7亿元。

一个好地名,既能留得住乡愁,也能擦亮美丽乡村名片。乡村地名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一步,我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全面加强乡村地名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实现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跃升,充分发挥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关闭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