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莒南县积极探索推行“胡同长”制度,构建精细化村庄治理体系,全面打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实现村庄社会治理服务零距离。胡同长们通过面对面地沟通交谈,拉家常、话发展,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就像春天的暖阳,让人们感受到为民服务的温暖。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利用好红色资源,切实抓好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相关要求,莒南县民政局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方言讲好地名故事”活动,通过胡同长举办“胡同夜话”,发掘红色地名资源,宣讲红色地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红色地名文化。
二、主要做法
(一)胡同长讲地名故事,方言宣讲接地气
“山东抗日第一村”板泉镇渊子崖村的胡同口,胡同长们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共话家长里短。大家操着朴实的本地方言,描述着1942年渊子崖村村民自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胡同长的讲述把人民带入到父辈们不畏强暴、反抗日寇的艰苦年代,激发起大家浓重的爱国爱家情怀,激励大家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珍惜和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村民群众也自发的把自己知道故事同大家分享,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讨论,气氛热烈。
莒南县试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方言讲好地名故事 ”主题胡同夜话活动。筛选一批红色地名文化特色的乡村开展胡同夜话活动,胡同长们用方言通过说故事的形式,结合红色革命故事讲述村庄地名的由来、沿革,激发起村民浓厚的爱国爱家情怀。自活动开展以来,共筛选“山东抗日第一村”板泉镇渊子崖村等特色乡村33个,开展胡同夜话活动230次。
(二)胡同长搜集地名故事,保护地名文化更便利
莒南县民政局利用胡同长本地人、本村人的特点,开展地名故事征集活动,面向村民群众征集老的地名故事、影像、照片、物件,以地名蕴含的地理和文化信息,反映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通过胡同长走街串巷,已挖掘莒南县历史典故、古代遗迹、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老地名40多个,为开展莒南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供珍贵的素材。
此外,莒南县积极开展“地名条例进农家”活动,由胡同长将“地名管理条例宣传折页”发放到各农户,引导群众及时了解地名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理解支持地名管理工作,为《地名管理条例》宣传贯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地名文化充分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对地名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胡同长充实志愿服务队伍,传承地名文化更得力
岭泉镇马棚官庄村,通过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采用仿古建筑改造村史馆,建设了刘知侠暨《铁道游击队》原创地展馆、山东抗日根据地宣传文教工作展馆,与抗日烈士纪念塔共同组成红色教育基地。由12名胡同长组成的马棚官庄村地名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活动,带领来访的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为年轻人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该基地已成为党员干部汲取奋斗力量的“打卡地”,每年可吸引2万多名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为加强地名文化宣传,莒南县民政局联合宣传部门推行了“地名+志愿服务”模式,引导并吸纳胡同长加入地名服务志愿者队伍,把胡同长作为基层地名服务第一人选,推进地名文化进村居、学校,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留存乡愁记忆,形成人人会讲地名文化、人人参与地名文化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工作成效
目前,莒南县共有700余名胡同长参与到地名文化宣传保护工作中来,截至目前开展宣讲活动1400余次,受众达到10万余人;通过胡同长发放地名管理条例宣传折页14000余份,搜集的老地名、红色地名故事40多个;渊子崖村、马棚官庄村、金钩官庄村等10多个红色村庄均有胡同长参与地名志愿服务,为来访群众义务讲解、引导参观达5万余人次。如今,“胡同长”已成为莒南县宣传地名政策法规、收集地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帮手,成为推动“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生力军 。
四、经验启示
胡同长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方言讲好地名故事”活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一些优秀的民间地名传说、红色故事得到挖掘整理,得以保护发扬,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是胡同长参与地名文化宣传,扩大了受众群体,方言宣讲使群众接受度更高,能把党的相关政策更好的传达到每一个人。二是胡同长参与征集地名故事,能更好地从群众中发掘乡村文化,为“传承保护老地名、留住乡愁”提供更全面的素材。三是胡同长参与地名志愿服务,能使地名工作更好的延伸到基层,扩充了工作力量,可以更好地完成该项工作、服务群众。
莒南县将持续以“胡同长”为载体,创新形式,拓展渠道,积极宣传党的重大政策理论,保护发掘地名文化,讲好红色地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血脉,使地名工作更好的服务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