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沂南县聚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创新兜底网、普惠网、监管网“三网集成”服务模式,深化机构养老多元共治,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强化养老服务智慧监管,着力构建“全县统筹、覆盖城乡、普惠优质、专业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县域养老服务“走在前、开新局”。去年10月,临沂市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交流会议在沂南县召开,沂南县“沂蒙大妮·照护有你”服务品牌被评为全省优秀照护品牌。
打好服务机构多元共治“组合拳”,织牢全覆盖“兜底网”。围绕夯实基本养老服务基础,突出统筹整合、抓实支持扶持,推进机构养老提质增效。一是坚持统筹有序。整合公办养老机构,根据地理位置、交通优势、设施水平、医疗条件等情况,将全县15家乡镇敬老院整合成1家县级敬老院、4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特困人员451人,其中失能、半失能人员213人。培育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县心理康复医院建成龙宿山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供养精神障碍特困人员260名。二是坚持运营有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采取“县级统管、公建民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天河养老服务中心,对5家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托管运营”,由天河养老服务中心派驻专业持证医护人员120余人,改造护理型床位752张,通过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全县护理型床位占比已提升至89%。三是坚持扶持有力。出台社会力量兴办、运营养老机构扶持奖补办法,在品牌建设、床位运营、医养结合等方面给予补贴,2022年以来发放补贴215万元。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为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一线养老护理员发放职业技能补贴5.75万元;创新校企联动培训模式,与剑桥培训学校等3家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增设养老服务、健康照护等专业课程,去年举办养老从业人员专题培训班4次、培训1600余人次。
奏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奏曲”,织细全方位“普惠网”。着眼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补齐短板、培育优势、创新路径,推动老年人享有“家门口”养老服务。一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依托19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43家农村幸福院,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走访探视和长期帮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通过上门入户、电话视频、远程监测等方式走访探视29万余人次。创新“沂蒙大妮”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作用,为2300余名居家特困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六大类26项照护服务。去年以来,累计服务居家特困老年人6.3万人次、服务时长8.6万小时。二是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以“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为目标,投入364万元为2089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配备生活辅具;按照机构养老服务标准为50户失能居家老年人改造居家养老护理型床位,委托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照护服务;为426名失智老年人发放防走失定位手环,提供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运动轨迹、安全区域等居家养老辅助服务。三是创新老年助餐服务。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让一点、老人缴一点”模式,将“党支部领办、第三方运营、村企联办”等形式相结合,投入建设运营资金1200万元建成“孝善食堂”68处,为老年人提供自助点餐、上门送餐、志愿助餐和医疗保健、安全应急、清洁卫生、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养老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问题。2023年,“孝善食堂”累计服务5.3万人次。
把好数字赋能综合管理“三道关”,织密全过程“监管网”。坚持服务与安全并重,实现综合监管规范化、智慧化、常态化,统筹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是注重把好质量关。投入120万元建设养老服务智慧化平台,按照一人一档、分类建档的原则,为在院老年人逐人建立管护档案,详细记录供养类型、身体状况等详细基础信息及个性化需求,实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精准监管。目前,已完善养老机构在院老年人数字化管护档案900余份。推进养老机构食堂“明厨亮灶”“4D+”建设,在后厨加工操作区域安装高清摄录设备,数字化全覆盖监管食品加工操作过程,确保入住老人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二是注重把好安全关。开展养老机构“智慧消防”改造提升行动,投入135万元为10家养老机构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消防控制中心3个、微型消防站7个,配备灭火器等设备347个、智慧用电用水侦测设备51个和智慧监测、监控、巡查系统152个。同时发挥物联网“感、传、用”功能,依托“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实时在线监测重点部位及设施的运行状态,实现从“事故检修”到“预防性维护”的管理转变。三是注重把好联动关。统筹运用养老服务领域政务及社会数据资源,健全养老服务机构信息联动和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联合开展养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确保养老服务领域安全生产有保证、服务质量有提升。2023年,累计督促整改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隐患问题2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