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点赞河东区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构建区、镇、村三级救助服务体系,创新实施“四个+”孤困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法的典型做法,全文如下:

9岁的李小宝(化名)是临沂市河东区民政局在走访中发现的一名孤困儿童,其母亲精神残疾,经常带其流浪乞讨,生父不明,未保救助中心及时联动属地镇街,为其办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待遇,将其母亲送入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将小宝纳入中心集中养育,并送入育杰学校就读,刚开始孩子言语不清、习惯较差,老师们从零开始,耐心教她说话,教她拿笔……生活老师也从穿衣、梳头、洗漱等最基本技能上给予照顾和教导,如今孩子已经变得懂礼貌、爱干净、乐观开朗。
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构建区、镇、村三级救助服务体系,创新实施“四个+”孤困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法,保障全区孤困儿童971人,摸排监测留守和流动儿童1.2万人,持续擦亮“守未花开·星耀未来”救助服务品牌。
立足“政府+慈善”双轮驱动,强化政府兜底保障职责,发挥慈善救急扩面效能,横向整合公检法、妇联、教体、慈善组织等救助资源,通过救助提标和成立慈善基金,破解有钱办事难题;纵向由“区、镇、村”三级书记亲自抓,通过“民生力量进网格”行动,不断夯实救助工作队伍。每年救助帮扶孤困儿童4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救助金820余万元。
创新“养育+教育”双措并举,统筹育杰学校资源,探索实施“校园家庭”集中养育新模式,破解了孤困儿童监护缺失和教育缺位难题。学校先后免费接收安置孤困儿童267人,设立明德班并配备专任教师,对行为偏差、失学辍学儿童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了转介服务常态化、抚育教育制度化机制,落实真情关爱“四个优先”帮扶措施,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心理上优先关爱。
实行“医疗+康复”双向发力,在全国创新开展“研、医、康、教”四位一体医教结合实践,以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免费为残障孤困儿童、孤独症儿童提供治疗和托育康复,帮助其家庭点亮未来的希望。开展“明天计划”“护佑健康”等助医项目,目前已救助孤困儿童1100人次,孤独症儿童500余人次,2024年有20名儿童逐步融入正常学校就读。
推动“学校+社会”双维突破,链接教育资源,与本地企业、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设立“筑梦基金”免费培养品学兼优的孤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打造“工匠学屋”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定向就业,帮助28名被救助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3人考上大学。链接社会力量,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服务活动,每年组织“希望小屋”“爱心妈妈”“沂法守护”等志愿活动200余场次,全区涉校警情同比下降10.2%。
供稿:河东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