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点赞莒南县创新精康融合服务,探索“家门口的精康服务”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的典型做法,全文如下:

近年来,莒南县创新精康融合服务,探索“家门口的精康服务”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以下简称患者)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
自2023年以来,该县就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康复需求摸排。线上通过心理云平台小程序,对患者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线下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残联系统数据,针对性开展社区走访,摸排康复需求。
截至目前,共走访精神障碍患者及大龄孤独症、智力障碍青少年人928人次,并根据精神状况、服务需求和患者意愿,为311名康复者建立一人一档服务管理档案。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康复服务,该县民政局进一步构建了“馨康家园”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在城区打造以学苑社区为核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点,在镇街依托镇级敬老院和残联“如康家园”设立6个镇街服务点,并通过整合,建立“文疗+农疗”系统康复训练体系。一方面通过带领城区康复者到镇街参与播种、采摘等农事活动,在亲近自然中缓解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组织镇街康复者到城区康复中心开展文艺活动,接触绘画、音乐、手工等多元艺术形式,在艺术氛围中收获快乐与自信,通过双向交流、强化互动,促进城乡康复者互助共融,携手迈向新生。
同时,“馨康家园”社区康复中心还与县域内医院精神科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在社区康复阶段,一旦监测到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或有复发风险,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转诊至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病情能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全面打通“医疗”“康复”服务循环梗阻。
有了康复服务的保障,让患者重返社会便是水到渠成之举。近年来,该县民政局积极对接人社局、企业家协会及家政公司,筛选出22个辅助岗位,为康复对象提供就业机会。
“有活儿干,感觉自己被需要,不再是家人负担。”今年42岁的张大姐因焦虑常年无法正常工作,在就近的社区康复中心经过3个月康复练习后,如今已能在辅助岗位上稳定工作,每月赚取一份收入。
串珠、叠手套、二次加工U型枕,还有家政服务、洗车服务等岗位,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岗位,却成为让康复者们走出“孤岛”、回归社会的桥梁。
“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正常生活温度,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弥合精神障碍患者与社会鸿沟,让精神障碍患者们的回归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暖。”莒南县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连伟说。
供稿:莒南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