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民政新闻>>县区信息>>正文
经验分享丨人民网点赞沂南县:孝善食堂里的民生答卷
2025-05-18 10:40   临沂市民政局网站 审核人:

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点赞沂南县把发展养老服务项目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重要内容,坚持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探索出“老人交一点、村里补一点、爱心人士帮一点、政府扶一点”的“孝善食堂”建设运营模式,破解了广大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冷清”的痛点的典型做法,全文如下:

临近中午,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湖头镇齐家店子村的孝善养老食堂里热气蒸腾,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老张牙口不好,今天得买点好咬的,李大妈高血压买点芹菜……”村党支部书记李炳波正在跟志愿者一起张罗着今天的饭菜。

这样暖意融融的场景,在沂南县并非个例——从孙祖镇代庄村的“一元助餐”到铜井镇杜山村的“红色养老”,再到湖头镇的“志愿点单”,一张覆盖沂南县全域的养老幸福网正越织越密。

在孙祖镇代庄村孝善食堂,每天中午的开餐铃牵动着全村老人的心。两荤一素一汤的餐标经专业营养师搭配,每周更新的食谱藏着时令巧思。更让老人们惊喜的是,无论菜品如何翻新,每顿饭始终标价一元。“老人的养老金每月最少135元,老人们轻松能承受,吃住安心还有面儿。”代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乃君介绍,这种精准测算的“一元模式”,既让老人卸下“吃白食”的心理负担,又确保服务可持续运转。

距离代庄村20多公里外的铜井镇杜山村孝善食堂里,飘出阵阵笑声。这座由杜山村党支部联合沂南县诸葛亮大酒店打造的200平方米“幸福驿站”,既是孝善食堂,也是矛盾调解室、儿童托管点。

该村党支部紧抓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契机,打造出集助餐、照护、调解于一体的市场化养老服务体系。墙上的“四个一”服务清单记录着温暖日常:每周为行动不便老年人进行一次洗衣理发,每周给留守儿童开展一次作业辅导,每月在村级农村幸福院品尝一次美食,每半年对困难老人群体供水供电开展一次维修保护……这种“支部搭台、社会助力、志愿托底”的模式,暖了民心,聚了民力。

近年来,沂南县把发展养老服务项目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重要内容,坚持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探索出“老人交一点、村里补一点、爱心人士帮一点、政府扶一点”的“孝善食堂”建设运营模式,破解了广大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冷清”的痛点。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食堂78处,日均服务老人3500余人次,形成了覆盖15个乡镇的助餐服务圈。

当“一餐热饭”碰撞“内生动力”,孝善食堂激发出更多可能。在界湖街道后中疃社区,老年餐桌完成惊艳蜕变,书香氤氲的阅览角、茶香袅袅的品茗区、笑声不断的棋牌室,让“一桌多用”的创新模式托举起老年人“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辛集镇房庄子村的粮画工作室则搭建起残健共融的桥梁,残疾群众在飞针走线间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粮食画作,既培育了“指尖经济”,更点亮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灯塔;依汶镇余粮村的孝善食堂每逢佳节便化身文化剧场,巾帼志愿者编排的戏曲联唱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真正实现了从“物质食粮”到“精神盛宴”的跨越式发展。

夕阳为湖头镇齐家店子村孝善食堂披上金纱,送餐车载着30份“及时达”套餐驶向村落。72岁的郭长胜老人乐滋滋地吃完饭,准备再去隔壁的棋盘室跟老友下上几盘棋。没有区块链、AI、光伏板的孝善食堂,却把山乡的物与人织成紧密的网。当城市惊叹于科技赋能养老时,乡村用最原始的方式诠释着“老有所依”。从舌尖暖到心尖的养老变革,正成为沂南县织密社会保障网的创新注脚。

“下一步,我们将以搭建‘孝善养老·老有所养’品牌为抓手,推动‘孝善养老’从一顿热饭向全程守护升级。”沂南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守胜表示。

供稿:沂南县民政局

关闭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