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救助服务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临沭县民政局以“精准救助、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为主题,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最后一公里”,发挥了社会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压舱石”作用,让社会救助工作更加贴近群众。
“放”下去 优化审批流程
制定《关于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意见》,自2020年6月1日起,县政府授权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实施,由以往的“个人申请—镇街审核—县局审批”的三级联动审批机制,简化为现在的“个人申请—镇街审核审批”,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救助审核审批流程、简化了审核审批环节、缩短了审核审批时限。将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支出型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长,提升了救助工作实效性,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路、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初衷。
“管”起来 提升规范化水平
加强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事项监管,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确保各审批机关承接到位、执行规范,做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规范性。一是事前监管标准“定得准”。将下放事项法律依据、办理流程、审批条件、申报材料、相关表格等交给受托机关的承办机构,做好“事项对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认真承接落实下放事项,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建立规章制度,明确人员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尽快熟悉下放事项办理流程、规则,做到“承接到位”。二是事中监管事项“抓得牢”。严格规范下放事项办理规程,明确审批流程、申请材料、审批时限等要件。事项托管后,县民政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通过专项调查、定期检查和综合检查等途径,对下放事项案卷进行评查、审批事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审批事项实施情况进行核查。三是事后监管成效“落得实”。县民政局在对下放事项跟踪指导时,对发现的行政审批实施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及时给予业务指导。在组织开展下放事项承接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或抽查中,发现承接部门存在不按规章、流程等违法违规问题的,县民政局依法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服”务好 提升救助质量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村(居)公示栏或显要位置张贴社会救助政策明白纸,发放社会救助宣传手册,让群众了解社会救助政策、办理程序和救助标准,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强化人员配置,各镇街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窗口,配备3-5名专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在村(居)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配备1-2名社会救助协理员,推进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和社会救助协理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升社会救助政策水平和政策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