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民政新闻>>媒体关注>>正文
喜讯!我市沂水县这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2022-03-18 14:54   审核人:

近日,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的通知》,按照地方推荐、初步筛选、专家复评、部门联审等程序,遴选出了北京市西城区等51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其中,临沂市沂水县"加强志愿服务 打造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入选优秀案例,为带动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临沂是人口大市、养老大市,60岁及以上人口216.3万人,占总人口的19.63%,已成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老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程度日趋严重。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933处,其中养老机构111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2处、农村幸福院680处,共有养老服务信息平台12处,建有养老床位2.5万张。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的跨越式转变。

 

沂水县:打造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沂水县人口120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4.9万,占总人口的21%,是人口大县、养老大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精神重要发祥地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农村养老难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农村老年人由于子女在外地得不到很好的照料,或因自身年老体弱、残疾,晚年生活质量不高,特别是70岁以上的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贫困户、留守老人、重度残疾人、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等几类人群问题尤为突出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沂水县积极探索,创新实施了“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由农村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并发动全县各类志愿者和社工每周上门为鳏寡孤独老人开展志愿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进一步织密了“生老病死”“厚养礼葬”的民生保障闭环,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传承沂蒙精神、推进乡风文明。

一、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党建引领践初心。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主体,选优配强志愿服务队员,把践行初心使命落实到为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上。每村成立志愿服务队,由村支部书记担任队长,当好志愿服务队的“主心骨”,带动村“两委”干部主动入户、上门服务,解决了村干部平时入户少、与群众交流少的问题。二是整合志愿服务力量。发动村内50周岁以下、常年在家、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带头开展服务,解决了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少的问题。发挥后备力量的助力作用,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农村青年等加入服务队伍,在志愿服务中学本领、增才干,解决了后备力量有名无实、备而不用的问题。三是加大关怀激励力度。对志愿服务行动开展好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同等条件下,优先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对优秀志愿服务队员,优先推荐各类表彰评选人选、优先推荐入党或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树立鲜明导向,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二)以“关爱老人”为核心,志愿服务见行动。一是鳏寡孤独老人“全覆盖”,实现老有厚养。设定标准、严格程序,划定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70 周岁以上“三无”和重度残疾老人、留守老人“三类服务群体”,组织乡镇街道认真排查摸底,托清底数,核清身体状况、家庭成员、收入支出等基本情况,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征求服务对象和全体村民意见,综合确定服务对象,确保程序公正、群众公认;对纳入志愿服务的服务对象,逐人逐户建档立卡,建立数据库,打造智慧云平台,实行大数据比对,实现动态调整,确保应纳尽纳、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二是每周上门服务“送温暖”,体现党的关怀。坚持“务实管用、简单易行”的原则,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将每周六定为志愿服务日,每周到服务对象家中开展“四个一”志愿服务,即:打扫一次卫生,帮助清扫庭院、清理垃圾;料理一次家务,帮助擦拭家具、整理床铺;清洗一次衣服,帮助老人清洗晾晒衣物被褥,做到干净卫生、穿着整洁;帮助一次代购,根据老人需要,帮助代购生活物品,满足服务对象最紧要、最迫切、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努力把党委政府的关怀传递到群众心坎里。三是发动社会力量“齐参与”,汇聚爱心资源。发动各级各界力量主动融入,进一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汇聚半径更长、圈层更密的“敬老助老”同心圆。以干部联系群众结亲连心为依托,要求联系干部每月至少一次到联系户服务对象家中开展志愿服务,逐步形成服务常态。通过引导企业家成为服务队员、捐款捐物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人财物力支持,把志愿服务行动打造成爱心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整合宣传、民政、团委、妇联、残联、文旅、卫健等部门资源优势,组织沂蒙义工、志愿者等集中下沉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效果。

(三)以“确保实效”为导向,做强保障促落实。一是夯实组织保障。沂水县把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列为2020年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纳入全县“125工程”20项民生实事,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判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领导机制。县里设立志愿服务总队,统筹服务资源下沉,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乡镇成立志愿服务中队,制定志愿服务规范流程,指导村级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二是完善政策保障。县委出台了《关于实施党建引领“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的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激励措施、组织保障四个方面11条进行明确,督促全县各级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带着责任做实志愿服务,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半途而废。三是充实资金保障。县财政列支300万元志愿服务经费,对乡镇进行补助,为村级志愿服务队购买志愿服务必需用品;用活党员关爱基金,适时补助关爱村内的生活困难党员;发挥县乡慈善总(分)会和农村在外优秀人才等作用,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志愿服务资金多重保障体系。

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以来,全县以村“两委”干部、党员为主体的13426名志愿服务队员,每周深入6051户、7068名农村“三无”老人、重度残疾人及留守老人家中开展志愿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力地促进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工作,基层群众普遍欢迎,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工作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搭起了支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党员干部入户密了、作风转变了,增进了群众对支部、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让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更为融洽。

二是必须涵养文明乡风。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社会和谐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带动了村风民风改善,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今年1—4月份,全县涉农到县以上信访量同比减少20.8%。

三是必须融入孝养文化。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是深化提升殡葬改革的必要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鳏寡孤独老人生前“厚养”问题。行动开展以来,农村鳏寡孤独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践行了“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的庄严承诺,并有效带动了更多子女自觉尽孝,重拾重塑孝道文化,切实走出了一条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弘扬孝善、倡树文明的乡村治理有效路径。

关闭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