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
和2017年自然灾害趋势分析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6年,受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共造成全市143798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484公顷,成灾面积2972公顷,绝收面积679公顷。因风雹、洪涝造成房屋倒塌34间,严重损坏93间,一般损坏2405间。直接经济损失1.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18亿元。
今年我市共经历了11次灾害过程,其中风雹灾害9次,洪涝灾害3次。风雹灾害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突发性灾害天气过程,它出现的范围虽然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对农业的破坏力也很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给我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二、应对工作总结
(一)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减灾委员会完善了组织机构,各级相继调整、完善减灾委员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的组织、协调作用。灾情会商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民政、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地震、气象、林业、交通、卫生等部门对灾情进行了会商,并形成了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和多项合作,使灾害应急指挥、信息共享、互联互动、灾情评估、应急救助、物资储备和其它保障机制日趋完善,救灾会商更加常态化、制度化。
(二)进一步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按照民政部和省厅的部署要求,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自然灾害管理体系,包括灾害应急指挥、救灾物资储备、救灾队伍建设、救灾应急预案、救灾装备投入、社工、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难场所等。各级制订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3515个,救灾物资储备总价值556.31万元。
(三)灾情信息报送和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
加强了救灾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实行重大自然灾害和敏感时间节点上主要领导带班,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遇有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故及时向党委、政府或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各级严格执行了灾情报送规范。对灾情信息,村级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接到灾情半小时内汇总上报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的2小时内报市局救灾科。县、乡镇民政部门在接到灾情报告后能组织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赴受灾地区查核灾情,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查灾、核灾、救灾工作。市、县两级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直至灾情稳定。
各级民政部门以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级制定完善了应急预案、冬春救助工作规程、救灾款物管理办法等制度,为救灾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上各级严格落实有关管理使用规定,规范发放程序和救助方式。以金民工程管理系统为平台,使灾害救助项目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并实现了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流程。作到了“四公开”,即救助对象公开、救助标准公开、救助资金公开、救助款折物数量公开。认真做好困难群众的甄别认定,严格规范各级救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重点强化了对基层特别是乡、村救灾款物发放和使用的监管。
(四)着力加强了基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信息化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基层民政能力体系即救灾“三个体系”建设。
1、救灾物资储备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是建立了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龙头,以县区库为骨干,以乡镇、社区储备点为辅助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市防灾减灾中心暨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于2016年9月被确定为省级救灾物资代储单位,代储物资折款200万元,储备物资品种包括帐篷、棉被、棉大衣、毛巾被、折叠床、防雨布等。各县区、乡镇通过新建、改扩建、租赁等方式推进基层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县级库5个,乡镇、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69个,储备物资总价值360万元(不包含市本级)。二是社会化救灾物资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要求,全市所有县区都同企业、商场签订了救灾物资储备协议,协议数达53份。一半以上的乡镇也进行了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协议单位按照民政部门的要求储备食品、药品、饮用水、日常应急用品等物资,存储物资折款近3000万元。整体上形成了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化储备为辅的格局。政府主要储备帐篷、棉被、棉衣、折叠床等适宜长期保存的应急类物资,社会化协议主要储备食品、药品、饮用水等不宜长期储存的生活类物资,通过长期与短期的互补,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手段,依托我市强大的物流能力,丰富了救灾物资的储备品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切实提高了我市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今年,在第八届军事物流与应急物流研讨会上,以介绍我市救灾物资储备经验为内容的《革命老区推进救灾储备建设的积极探索》一文,荣获优秀案例三等奖。
2、救灾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投资57万元的救灾信息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成,内外网已安装完毕。二是省厅拨付的455部北斗手持报灾终端已经发放到位,实现了灾情从乡镇到市级的信息化传递。
3、基层民政能力显著提高。为加强基层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全市建立了灾害信息员培训长效机制。2016年经过民政部和省、市、县区培训的灾害信息员达6963名。在普及灾害信息管理知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做到了基层灾害信息有人管理、有人统计、有人报送,发挥了基层灾害信息员在处置重特大自然灾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灾害救助情况。
一是灾害发生期间,保障了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员的基本生活,修缮因灾损坏房屋1750间。二是中央、省下拨我市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金570万元已于今年1月3日拨付受灾县区,帮助解决冬春期间受灾困难群众的生活支出,计划救助受灾困难群众89234人。
(六)防灾减灾宣传和综合减灾示范县、社区建设。
下发专项通知,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风险隐患排查、进社区、进学校、海报宣传、向市民发送短信等形式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市级层面,市减灾委员会在临沂第三十九中学举办了“5.12”防灾减灾宣传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专题活动。市卫计委、教育局、气象局、地震局、红十字会等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和该校2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活动期间,市减灾委办公室向临沂第三十九中学赠送了防灾减灾科技读本和知识手册1000余册,开展了防灾减灾科技图板展;地震部门进行了中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临沂蓝天救援队进行了装备展示;市红十字会进行了心肺复苏应急救助教演和干粉灭火器灭火演示。
临沂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国家和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6个,其中国家级26个,省级40个。积极推荐兰山区开展第一批全省减灾示范县(区)的创建。
三、工作建议
一是发挥减灾委员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以专家和各部门业务骨干为主,评估各类风险、灾情的全市应急评估会商机制。二是加强预警预测、联动反应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共享、反馈网络,加强联动,协同应对。三是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为核心,加强应急管理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新常态下应急应对工作的能力。四是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储备工作,保障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6年6月12日,临沂市蒙阴县遭遇风雹灾害,冰雹直径15-20毫米,全县平均降雨量18.3mm,其中降雨最大的垛庄镇黄仁水库观测点降雨76.7mm,灾害造成蒙阴县垛庄镇丁旺庄、兴隆桥、牛蹄湾、长硠、四十亩地等村(居)不同程度受灾。
6月13日20时35分(晚8时35分)至14日6时,蒙阴县再次遭受强对流天气,并伴有短时冰雹,冰雹直径约20mm,全县平均降水量50.9mm,蒙阴县蒙阴街道78.9mm(临沂市气象局14日6时统计),最大风力8级。造成垛庄镇、坦埠镇、桃墟镇3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
6月13日夜,费县同时遭受短时强对流天气,全县平均降水量63.8mm(临沂市气象局14日6时统计),并伴有短时冰雹,冰雹直径20-40mm,持续时间约20分钟,造成全县薛庄镇、胡阳镇、大田庄乡、新庄镇、南张庄乡、朱田镇、石井镇、费城街道、梁邱镇、上冶镇、马庄镇11个乡镇受灾。14日夜间到15日凌晨费县再次遭受风雹灾害,风力8-9级,部分农作物和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连续的风雹灾害共造成全市64169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308.53公顷,成灾面积1812.44公顷,绝收面积575.5公顷。以黄烟、蜜桃、花生、玉米、西瓜、果树为主,倒塌房屋8间,严重损坏3间,一般损坏227间,直接经济损失7988.74万元,其中农业损失7525.29万元,基础设施损失20.6万元,家庭财产损失442万元。为2016年我市损失最大的一次灾害过程。
灾情发生后,蒙阴县民政局和费县民政局分别派出工作组着手查灾、核灾。6月13日夜间8点55分,蒙阴县减灾委就当时气象条件,为防范出现严重冰雹灾害,通过紧急协调会商,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共发射火箭弹8枚,有效降低了灾害风险。鉴于6月12日-15日多发的风雹灾害,临沂市政府副市长、市减灾委主任赵爱华做出重要批示。市民政局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民政部门严密关注天气变化,迅速开展救灾、查灾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与减灾委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同气象、防办、红十字会等部门进行了灾情通报和信息共享。同水利、农业等部门联合评估、分析灾情,并对受灾区域提供技术指导,积极采取措将群众损失将到最低。
五、2017年自然灾害趋势分析
目前气象部门还未对2017年的气候趋势作出预测,从全年气候特点分析,临沂市由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冬春季
冬春季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低温冻害、暴雪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雾和霾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现象,大气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注意冬春季节的空气污染给人民生活和出行造成的影响。
2、夏季
夏季主要自然灾害有高温,暴雨洪涝、春夏过渡期的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往往造成重大灾情损失,影响的面广,牵涉人员多。
按照气象部门预测的情况分析,我市自然灾害主要出现在6-8月份,灾害主要以洪涝、风雹或台风灾害为主。但每年年初还会出现低温冷冻,对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产生冻害。据气象部门预测,6-8月份出现强对流天气、强降雨、风雹、大风的概率较高,易形成洪涝或城市内涝,局部地区洪涝或风雹致灾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引起各级的注意和防范。另今年春天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易发生旱灾,北部山区可能会出现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民政部门将继续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灾害信息员培训和灾情报送等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做好2017年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临沂市民政局
2017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