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城始建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2478年的历史。据《春秋》记载:“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这个“启阳”,就是临沂城最早的名称,也是临沂城的开始。西汉时为了避景帝(刘启)讳改名开阳;东汉为琅琊王(刘京)国都;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潜邸”(旧称皇帝即位前所居);隋为临沂县治所;明为泾王封地;清为沂州府兰山县城;今为临沂市主城区。
城池规模,据《沂州志·城池》记载:砖城一座,周围九里,高二丈五尺,阔一丈,垛口3782.5个,城堡五十座,炮台四座,城内马道阔八尺,城外壕深一丈,阔一丈六尺(县志作一丈),城楼四座,除南门楼为大楼三层、又小楼二座外,其余东、西、北三门均系二层大楼一座,又小楼一座。四门名称:南曰望淮,东曰镇海,西曰瞻蒙,北曰宗岱。
据《临沂县志》载,该城自建筑以来,经多次增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筑砖城。说明在明代以前均系土城。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东门城楼仅存,余俱坍毁”,经过几次增修,才恢复旧观。
考历代修筑城池,均为防守计。鲁城启阳,是为了“备晋”(事见《春秋》杜预注);五代时梁沂州刺史徐怀玉增修城池。是“缮兵治壁为战守具”;清道光时知县张应翔增修城池,也是“时,土匪猖獗,急修城垣”的。至于明崇祯年间修筑炮台,更是为了防备“流寇”攻袭(事见《州志》、《县志》)。
日、伪、顽窃据时期,无偿地强迫民工修城凿池,构筑工事,碉堡林立,掩体遍地,城高,池深,自渭“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但当人民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也只得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党从来是以人民作干城的,正如国歌所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第一次解放,对城墙进行过拆除。1948年10月10日临沂城再度解放后,城墙已基本去掉。建国后,利用城墙废料修工厂,建学校,四门尽辟,畅通无阻。然而,天下太平,相安无事,城市繁荣,蒸蒸日上,这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们,所不敢设想,也无法办到的。
选自1986年版《临沂市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