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长者模式

 
 索 引 号  1360274559/mzj/2024-0000237  发布机构  临沂市民政局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24-10-08
 文  号  临民函〔2024〕41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对市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40336号《关于聚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建议》的答复

对市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40336号《关于聚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建议》的答复

2024-10-08   作者: 点击数:  

王洪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聚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大代表的关怀支持下,我局结合“乡村著名行动”工作任务部署,强化管理机制、抓实试点任务、全面开展探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构建多方参与的地名文化宣传保护体系,有力推动地名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完善调整市级地名管理议事协调机制,形成民政牵头、多部门合力共管的地名管理工作格局;建立专家参与机制,充实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力量,面向社会征集区划地名专家学者16人,组建临沂市区划地名专家库;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全市组建各类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27支,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市场”等地名文化宣讲、政策宣传活动30余次,采集编写地名文化故事510余篇,拍摄地名文化宣传片13个。

二是抓实试点任务。积极指导河东区、沂南县作为全省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沂南县充分动员专家群众挖掘地名文化素材,建立城乡地名信息采集员服务队覆盖全县村(社区),发挥专家库学者力量出版《沂南县地名志》《沂南文化记忆》《沂南地名故事》等地名书籍;聚合检察机关司法力量探索通过公益诉讼参与“信量桥”、“潮沟河”地名文化保护,对擅自变更老地名的有关单位下达检察建议书,促其整改、恢复,是地名文化保护的可行性实践;鼓励慈善企业定向捐赠,引导企业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捐赠款项用于县级地名文化公园、村地名文化馆(文化广场)建设、“沂南有名”“童守地名”地名文化服务队活动经费、《沂南地名我来讲》等地名文化沉浸式演出节目创作等方面;创新打造地名志愿服务品牌,建立以中小学生作志愿者的“童守地名”志愿服务队15支,组织“地名文化进课堂”等宣讲活动,推动地名文化与学校教育、研学活动融合发展;丰富地名文化宣传载体,结合竹泉村旅游区、红色影视基地等景区、纪念地开展特色地名文化讲解活动,截至目前共为10万余名游客介绍沂南地名故事;探索“地名+文旅”工作模式,联合文旅部门创作沂南县红色地名文化沉浸式演艺《跟着共产党走》《金维三》等剧目;发挥商会协会作用,引导孙祖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果蔬种植协会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持证人,将沂南地名文化保护品牌标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外包装,推动地名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河东区整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力量,充实区划地名专家智库,成员新增至30人;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打造特色地名文化品牌,临沂华太电池集团以旅游度假区为载体,开发地名文化衍生产品;组建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吸纳社会组织、市民志愿者,开展地名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景区等“七进”宣传活动30余次。

三是全面开展探索。充分发挥沂南县、河东区试点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各县区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探索。兰山区发挥民俗专家、民间艺人专业特长,深挖地名文化资源,结合颜氏孝悌文化、故城遗址等文化、古迹收集乡村地名故事、民间传说40余个,依托传统戏剧“靠山梆子”组建“庄户剧团”8家,使民俗文化与地名文化有机融合。莒南县活用“红色地名+生态资源+旅游线路”,编制10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设置特色村标,打造渊子崖村、马棚官庄村等红色乡村旅游示范点;组织地方史志专家、社会各界地名爱好者搜集红色资源,开设“家乡有名”专栏,搜集红色地名18处,采编地名故事22篇,发布六期专栏文章;结合乡村基层治理工作,发挥“胡同长”基层工作力量,组织700余名胡同长开展地名文化志愿服务、收集乡村地名故事、地名故事宣讲等活动1400余次。沂水县召集社会各界学者,成立县地名研究学会,在全县18个镇(街)成立了“沂韵”地名文化服务中心和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地名文化研讨交流、红色地名宣讲、地名采风等活动。费县组建乡村地名志愿服务队,在全县各镇(街)组织辖域内地名工作者、地名文化爱好者、乡村宣传志愿拍(博)客等人员,组建乡村地名志愿服务队伍12支。

虽然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的探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比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下步,我们将认真借鉴您在《建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配合。联合文旅部门持续推广“地名+文旅”工作模式,用好文艺、新媒体等各类手段,宣传保护我市特色地名文化。梳理文旅领域特别是红色旅游方面涉及的地名文化内容,如九间棚、朱村等,推动富含沂蒙精神、红色文化、临沂民俗、地域特色等符号的地名纳入到保护宣传范围。推动特色景区建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推动沂蒙山旅游区、九间棚旅游区、孟良崮旅游区、竹泉村旅游区等特色景区建设提升,不断扩大临沂地名文化景区影响力。

二是加强保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地名文化保护机制,探索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调查研究、建立地名文化保护数据信息库,确保对地名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

三是加强经验总结宣传。将省级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单位的先进经验和部分县区的好做法、好措施进行提炼总结,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实践路径和载体形式,对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进行全面探索,助推沂蒙红色地名文化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诚恳希望在下步工作中,继续对全市民政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上一条:对市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4011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建议》的答复
下一条:对市二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第A20230262号《关于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向社区居家延伸建议》的答复
关闭窗口

临沂市民政局主办  市政府网站群技术支持  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13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大楼5-8层)
电话:0539-7200966  传真:0539-7200917  信访办:0539-7200939  邮箱:mzj_bgs@ly.shandong.cn  邮编:276000
ICP备案号:鲁ICP备0502365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000019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829号